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介

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(简称原子能院)创建于1950年,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,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基础性、前瞻性、先导性、工程性核科研综合基地。1958年基地建成后,以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、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,新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。以此为基础,原子能院在我国“两弹一艇”研制攻关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。在国家表彰的23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中,有7位在这里创建功勋,70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,国内十几个重要的核科研和生产单位由此派生,从这里输送出去的各类骨干人才达一万多名。原子能院也因此获得了我国核工业“摇篮”和“老母鸡”的美誉。

  原子能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中核集团),下设6个主体研究所:核物理研究所、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、放射化学研究所、核技术综合研究所、核安全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、核工程设计研究所。1个葫芦岛中心。中国核数据中心、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原子能机构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(实验)中心、国家核应急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等12个国家和部委级实验室设在这里。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、核物理分会、核化工分会、同位素分会、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、电离辐射计量分会,北京核学会,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天然辐射防护分会、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分会,以及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设在这里。

  原子能院现有职工4200余人,其中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1400余人,博士生导师132人、硕士生导师258人。拥有两院院士5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,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,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,中核集团首席专家10人,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12人。原子能院现有物理学、化学、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及应用数学(二级学科)博、硕士学位授予权,以及物理学、核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

  70余年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和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,原子能院作为我国基础性、综合性的核科研基地,作为重要科学思想库、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培养库,为国家核科技创新、核工业发展、核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目前,原子能院建设形成了核物理、核化学与放射化学、核反应堆工程技术、加速器技术、核探测器技术、同位素技术、核安全、电离辐射计量、核燃料循环、新能源新材料等覆盖核科学技术全领域的10个学科。在核数据、放射性核束与天体物理、加速器质谱分析、中子散射技术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;在反应堆物理、热工水力、材料、燃料、安全、运行等方面,可提供理论、实验、运行研究等全方位的软硬件技术服务,并已全面形成液态金属冷却快堆、先进核燃料后处理等先进核能领域技术研发、设计能力;具备加速器型谱化研制能力,研发成功多个核医疗装备,掌握多种重要同位素及核药生产技术,并在辐射安全、核探测技术领域始终保持先进水平,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、农业、医学、环保等众多领域。

  1978年以来,原子能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、国家发明奖、国家科技进步奖、国防科学技术奖、何梁何利奖、中华技能大奖和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近2000项,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00多件,以及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状”“首都文明单位”“全国职工之家”等诸多荣誉。

  奋进新征程,建功新时代。原子能院作为新时代核强国建设的战略科技力量,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落实“三新一高”要求,继续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“四个一切”核工业精神、“强核报国、创新奉献”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“以身许国、敢为人先、严谨求实”的院训,踔厉奋发,勇毅前行,为实现中核集团“三位一体”奋斗目标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贡献原子能院新的更大力量。